位置:七考网 > 教育 > 社团 > 暖心!为了不让孩子湿脚 他数年如一日在山道上修路  正文

暖心!为了不让孩子湿脚 他数年如一日在山道上修路

2018-04-17 11:10:00来源:人民网

李显学正在锄草修路

“那个修路老头,我们都认识”

72岁的李显学体重只有98斤,但他一年四季都独自活动在山道上,而他的精神头,甚至超过很多比他年轻的人。李显学自己认为,这得益于锄草修路。从2008年起,李显学就在镇子周边的山道上锄草修路。近的地方,他中午回家吃饭,下午继续干活。到远的山道上,他就带上冷开水,就着自带的馒头饼干当午餐。年有四季,岁有冬春,李显学把修路锄草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天气允许出门,他就不会待在家不上山。

去年底,李显学十年锄草修路的事迹得以曝光。今年初,李显学登上省精神文明办评选的“四川好人榜”,成为“助人为乐”的典型代表。

距县城37公里的双沙镇是古蔺县第二大城镇,从古蔺到双沙,汽车要开一个小时。这个集镇,四面被大山环抱,虽然越来越多的水泥公路从各村通往集镇,仍有十余条羊肠小道,分布在镇外的群山中。无论是上学,还是赶场,现在仍有很多当地人习惯于走山路。

在双沙集镇,成都商报记者随便问几位街边店铺的摊主,他们不仅都认识李显学,而且知道他住哪里。“李显学?你说修路那个老头是不?他住商贸大街,十几年了,你往前走,右拐随便问哪个都晓得。”从双沙车站出发,成都商报记者接连问了五位居民,无一例外地都给记者指出李显学家的位置。

成都商报记者第一次登门,老李不在家。李显学的邻居陈弟英告诉记者,老李带着锄头上山修路去了。记者注意到,李显学家是一幢三层小楼,楼下的门被锁上了。据陈弟英介绍,他们都是多年前搬到双沙镇来的,自己买地盖了房子。

缘起一次散步 不让孩子湿脚

在双沙镇政府背后的大南山上,有一条水泥公路通往大山腹地,还有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消失在茂密的山林中。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条山路是双沙镇(原名白沙场)通往县城古蔺的重要通道。双沙交通改善前,集镇上的居民需徒步十几个小时,才能走到古蔺。

成都商报记者见到李显学时,他正在半山的山道上铲草,手起锄落,占据小道三分之一的杂草,应声倒下。“这是今年第一次到大南山来锄草,一共要锄四公里。”李显学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条小路连通山上的公路和山下的场镇,旁边有公路,因为小道更近便,很多步行赶集的村民、读书的学生,都习惯走山路,可以节约时间。

李显学回忆,2008年下半年的一天,他外出散步从镇上走到大南山了,沿着山路一直往山上爬。“那时还早,学生们从山上往下走,去学校上课。”李显学发现,虽然没有下雨,但是草尖上的露水,将孩子们裤管和鞋子全打湿了。

“我当时想,这些娃娃早上出门打湿了,没得衣服鞋子来换,要接近晚上才能到家,那不是裤子鞋子都靠体温‘烘干’?”李显学说,长此下去身体肯定不好。这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反正闲着没事,不如把路边的野草都割了,孩子们就不会湿脚。”

从那以后李显学就和山道上的野草们“干”上了,一干就是十年。当地人告诉记者,从双沙大沟到医院转盘,从槐树坪到莲花寺的观光路,从槐树坪到白沙村人行路,从余家湾子到上街原老大路等近十条沿山小道,总长达十余公里,李显学把路铲平了,把茅草荆棘砍掉、铲净,不能行走之处都要维修。

最初不好意思

把镰刀藏到夹克里

发现孩子们衣服被打湿,李显学当即决定修路锄草,原计划的爬山锻炼中断了。李显学悄悄回家找了把镰刀出门。“那时在镇上住了两年多,根本用不着割草锄地,突然提着镰刀出门肯定要引人注意。”为了不让人发现,出门时他在外面套了件夹克,把镰刀藏在夹克的内包里。第一天,李显学在山道上割了一天草,天黑了才汗淋淋回家。李显学对家人撒谎,说爬了几座山,累得出一身汗反而轻松许多。

1971年李显学从部队退伍,1972年被安排进当时的白沙区公销社,此后在当地做生意,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双沙镇,附近的村民都认识他。十年前,很多当地人已外出打工,山间地头很少看到村民割草。李显学说,他怕人家笑话,见路上有人经过,远远就躲开了,等别人走远了他才又出来割草。

山上的老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大家第一次发现路上绊脚的草被割得干干净净时,以为是哪家孩子的恶作剧。而锄草的第一天,李显学躲在路边的刺草笼下,听到路过村民的第一句评价是:“这怕是哪个神经病哦,在这路上割草干啥呢?”由此,李显学更不敢主动向人提起,“像做贼一样,生怕被别人知道了。”

十年过去了,李显学在附近十条山道上割草修路的事不再是秘密。当地居民从最初的困惑不解,到现在大家都点赞。去年底,李显学十年锄草修路的事迹得以曝光。今年初,李显学获评“四川好人”。

“锄草上了瘾,这与是不是好人无关”

一年四季都独自活动在山道上,李显学的精神头,甚至超过很多比他年轻的人。他认为,这得益于锄草修路。“两个孩子刚得知我在锄草,很不理解。”李显学告诉他们,自己天天上山劳动,其实就是锻炼身体,最终说服了他们。

如今,李显学的儿子儿媳白天要上班,孙子读幼儿园,李显学只需每天帮老伴收拾一下家务,就带着工具出门。时间长了,李显学发现用镰刀割草只能治表,不能断根。于是他将镰刀换成锄头,直接从草根处将草锄断,并翻土覆盖。“这样锄一次,可以管三个月左右。”李显学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总结这个经验后,他每年只需在同一地方锄草两次,就能基本解决问题。

年有四季,岁有冬春,李显学把修路锄草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天气允许出门,他就不会赖在家不上山。

常从大南山经过的村民夏世端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夏天最热的时候,常看到李显学在树荫下午睡;下雨时就撑把伞休息。

李显学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无论是十年前割下第一把草,还是现在天天上山,“我只觉得这件事对我来说有价值,对别人来说能更加方便。”李显学说,成都商报记者到来之前,他也是从别人的手机上,刚得知自己被评为了“四川好人”。李显学认为修路锄草,已嵌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像别人打麻将有瘾,他是锄草修路上了“瘾”,这与是不是好人无关。(成都商报记者 罗敏 摄影报道)

相关内容: 孩子

同类文章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