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14:48:00来源:未来网
28日下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21世纪教育研究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发布会上表示,按照现在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学前教育总供求关系的逆转或将提前来临,当前的学前政策需要提前考虑这种情况,以应对几年后可能会出现的学前教育供大于求的拐点。
《蓝皮书》指出,中国民办园发展有特殊的历史机遇:1998年政府机构、位改革,学前教育被推向市场,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间。非营利机制的长期模糊缺位,家长的日益重视助推了民办幼儿园从1998年至2018年的20年黄金发展。如今,民办园的20年发展黄金时期宣告结束,面临着系统的“被改造”和重新选择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体制随着政府这双“有形的手”不断发生变化。从 1979年到2019年的40年间,以三个“拐点”为节点,分为四个发展时期——1979年至1998年学前教育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具有单位福利性质的集体办园和其他部门办园的公办园为主、民办园为辅;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学前教育被推向市场,供给资源急剧减少,供需矛盾大,民办园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公办园持续萎缩;2010年后,学前教育重回“国策”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公办资源,但在这一轮发展中民办园增速仍然很高。
2018年,学前新政再次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明确提出公民办在园幼儿人数要占 50%,并前所未有地加强对社会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学前教育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新政的颁布,民办园的发展黄金时期宣告终结。一方面,民办园面临着小区配建园整治的釜底抽薪、普惠比例要求下的被改造,也将告别非营利机制的长期缺位。另一方面,与国家整个经济形势有关,这几年民办园生存扩张速度和营利前景也面临特别明显的瓶颈,如公办园的待遇改善之后,教师加速从民办园流向公办园,一线城市的幼儿园租金已经跟商业地产地租基本持平,这对民办园来说是很沉重的运营压力。压力叠加、拐点同至,民办园将面临数量萎缩、资本退潮,并将或主动或被动地承担普惠性公共服务职能。
与此同时,中国出生人口自2018年开始剧烈下降。
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新生人口数为1523人,比上年减少200万人。2017年在园总人数为4600.14万人,按照现在的人口出生趋势,从2021年开始,即使全国适龄幼儿百分之百入园,总在园人数也不会超过4500 万人,学前教育会比预期更早迎来总供需逆转的拐点。
而且,人口也将会持续向大城市流动。因此,考虑到人口出生和流动的因素,需要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布局有前瞻性。政府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受地方政府意愿和财政能力影响。如果政府不能持续保障财政投入,学前教育发展可能又会出现反复。
目前,民营化比例很高的学前教育业态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特点,小微化、生活化、社区化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主流取向,而中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标准化、机构化、过度强调儿童发展功能的,这和世界潮流不符,也与学前教育的本来业态之间存在结构性张力。因此,需要管理者反思和进一步的制度创新。
蓝皮书认为,学前教育发展主线仍然是解决短缺、普及,强调普惠和优质。而学前教育公平问题并没有被认真对待。
首先,天然带着普惠帽子的公办园从公共财政中获得了最大的资助,但是,从其招生服务对象看,它并没有兜底,对弱势群体的针对性欠缺。
其次,由于流动产生的两类群体,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已经替代了原来纯粹出于地域原因产生的不公平,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最大的问题,这一点仍将出现于学前教育阶段,尤其是在学前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之后,必将在入园资格上设置多重要求,反而更加增加这部分人群的入园成本。
最后,以政府为主导的普惠,虽然名义上留有“20%”的市场化、多样化空间,但也势必大大压缩家长的选择权。学前教育的下一步发展必须把公平提上议事日程,否则,人民的满意度并不会因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