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七考网 > 教育 > 学习 > 陪伴是门学问 孩子需要安全感和爱  正文

陪伴是门学问 孩子需要安全感和爱

2019-04-19 09:58:00来源:钱江晚报

昨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杭城提供住宿条件的学校几乎全部为民办中小学,超过6成的民办初中提供住宿;近3成民办小学提供住宿。特别是近三年新办的民办中小学,大部分能提供住宿。

面对家长们热议,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教育界也是讨论得不亦乐乎,他们的关键词是: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

12岁是条杠杠

亲情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

杭州市教科所特级教师、家庭教育 韩似萍

韩似萍告诉记者,6~12岁是孩子行为模式养成的关键期,生命能量主要建立在亲情之上,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离开父母,会造成亲情支持上的缺失;到了12岁之后,这种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孩子会根据父母的言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但是到了12岁之后,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影响就减少了,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会有所取舍。所以,如果12岁之前没有建立孩子和父母情感的亲密联系,到初中后就来不及了。”

在韩老师看来,孩子在6~12岁这个阶段接受父母的教育,尤其是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特别重要。“比如男生接纳爸爸的行为模式,女生接纳妈妈的行为模式。而在当下的小学里,教师结构以女老师占大多数,平常在学校里,孩子和女性接触得较多,如果回到家还没有对父亲的阳刚认知,会导致男孩越来越娘。”

对于住校能让孩子自理能力提升的观点,韩老师并不是完全赞同,她认为教育必须系统思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是丰富的全方位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培养自律。”所谓的晚上按时睡觉、自己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如果将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的行为规范,就会淡化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陪伴是门学问

孩子需要安全感和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孙云晓

在孙云晓看来:“有家长认为,孩子性格开朗,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性强,送去寄宿就没有问题了,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孩子的适应性的确和性格有关,开朗的孩子更能适应,他们能很好适应住宿生活,但孩子最需要的还是和父母的交流。”

孙教授认为,陪伴孩子是门学问,不是说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陪伴,真正有效的陪伴是建立在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之上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比如家长在陪孩子聊天、玩耍、出去户外活动时,要关注孩子的潜能优势,并因势利导地将这种优势培养起来,这才是好的教育和陪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他有安全感,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和力量源泉。

孙云晓对记者说,孩子小的时候更需要父母,“十二岁之前投入一分,胜过十二岁之后投入百分。所以,有责任心的父母应当自己把孩子带大,这是明智的选择。”

学校分值大于家庭时 可以选择住校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 滕梅芳

发起“你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寄宿制小学”这个话题的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是杭城最早的一所寄宿制学校,于1993年成立。昨天,校长滕梅芳告诉记者,当时有很多外地家长为了把孩子送到杭州来读书,普遍选择就读寄宿制学校。

随着学校主要生源的改变,杭州本地生逐渐成为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主流,于是学校从2014年开始尝试走读班,从开始的住宿班与走读班比例为3:1,到后来改为对半开。“不过,这些年家长对寄宿的需求又开始回升,主要原因是二胎家庭的增加。”为了应对这种需求,学校今年扩大招生,4个班为住宿班,2个班为走读班。

滕梅芳认为,不管住校还是不住校,都是有利有弊的。从综合能力来看,住校的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方面,要比待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强;在钢琴、舞蹈等专项技能的精进程度上看,走读的孩子比住校生更优秀。“孩子到底要不要住校,家长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选择。家长要对家庭和学校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维度从学习环境、吃、住、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比较,当学校分值大于家庭时,可以选择住宿。”这个综合考量要基于对孩子成长是否有利为出发点。

无论是走读还是住校,滕梅芳也认为家长的陪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学校会特别要求住校生的家长,“周末必须要有一个人全程陪伴孩子”。学校还设了义工制,要求家长每年修满15分,比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进校园等活动,都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增加与孩子接触的频率。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关键在质不在量

上海平和学校校长 万玮

因为上海平和学校是当地一所著名的寄宿制学校,所以每年升学季,都会有很多家长来学校取经,咨询孩子是该读走读班还是住读班。

校长万玮觉得,“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好,尤其是父母关系和谐,老人不干预孩子的教育或者与父母保持一致,父母中有一人(通常是母亲)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如果全职更好,那我建议孩子选择走读。如果反之,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父母亲平时工作较忙,或者老人的影响比较大,那么将孩子送到高质量的寄宿学校,不失为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在他看来,寄宿制学校最大的缺点是,学校提供的是统一标准的安排,很难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如果是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在某些方面进行强化,对孩子的不足进行纠正,“这个前提是,父母至少有一方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专业。”

“从我们多年的经验来看,低龄孩子选择寄宿,并不影响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关键在于质,而不是量。如果家庭环境压抑,父母关系紧张,就算父母整天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也不开心。反之,父母关系和谐,孩子也能感知到父母的爱,平时住在学校,周末回家,其乐融融,与父母亲的关系反而更为亲近。”

当然,一些家长以为把孩子扔给寄宿制学校,自己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这是极端错误的”。万玮告诉记者,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成长平均只起到10%的作用,最终还是家庭教育起主要作用。动辄指责孩子是被学校教坏的家长,可想其家庭教育有多糟糕,孩子如果表现不好,又怎能赖到寄宿制的头上?

相关内容: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