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6 16:05:26来源:新浪教育
3月3日,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在华师附中举行集训开幕式。此次集训是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赛失败风波后,中国选手们的首次集训。接下来代表中国参赛的“国手”将在这次集训中诞生。
历史回顾
团体成绩单
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拿到银牌的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尤其是比赛的第3题,满分7分,参赛的6名中国选手几乎被“团灭”,只有一人拿了1分,其余全是0分。
得知中国选手这次未获金牌的消息后,很多中国人开始难受了。有评论声酸溜溜:看美国队合影中的华裔面孔,“得奖的还是中国队啊!”甚至,有的网友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政策联系到一起。但是,镇海中学的奥数金牌教练认为,进行这样的联想是不恰当的。
“人家一直在进步,我们可能仍停留在原先的培训模式上。相比于美国队的选拔机制和训练方式,我们没有与时俱进。”宁波镇海中学的数学国际金牌教练沈虎跃认为,中国的奥赛培训受教育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比较重的功利性。在中国,奥数已被赋予了太多社会内涵,孩子们所承受的也太多了,这就成了问题。
美国人的“数学观”VS中国人的“数学观”
美国孩子对待数学的态度非常平和。他们把数学视为一门与其他学科无异的课程,并不觉得“得数学者得天下”,也不觉得数学会帮助、亦或阻挡他们人生前进的道路。
美国的孩子,和一些中国数学天才没有任何爱好的形象不同,他们每天打壁球、玩游戏…什么都没落下。而他们之所以数学那么好,不是因为父母逼着他们学,而是因为他们喜欢数学。
相反,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逼着”上各种奥赛班。虽然国家已经严令禁止将奥赛和升学挂钩,禁止中学根据奥数录取学生,也禁止开办奥数班;但是,奥数班们大多换个“面孔”重开鼓另开张。在中国,奥数并不是数学,它是一门手艺,一门快速解题的手艺,一门弯道超车的手艺,一门可以让某些人揽财的手艺。
奥数培训应优先考虑孩子兴趣
无论是过去为了额外加分还是如今当做自主招生的“敲门砖”,不可否认,此前绝大多数家长和学校对于奥赛都是出于功利目的,而非兴趣和特长。
20多年前,很多小学、初中学校都有一些兴趣小组,其中包括数学兴趣小组,那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报名参加的。在小学、初中的数学兴趣小组里,自然要讲一些趣味数学,介绍一些难度高于一般课堂上的数学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这些学生钻研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数学成绩也大幅提高。然而一切都在这20多年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数学兴趣小组演变为今天的奥数班,到了几乎无人不学的地步。因为全世界很少有哪个国家的小学生人人都要学奥数,人人都要拿奥赛冠军,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近年来,为治理“疯狂奥数“等给学生带来的学业负担,我国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将竞赛成绩和入学挂钩。到2020年之前,全部取消义务教育学校的特长生招生。同时,中高考均取消奖励性质加分,只有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中仍关注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这种治理的思路是,降低竞赛的择校功能、升学功能,让奥数回归本身的价值。让中小学在办学中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推进个性化教育。与此对应的,不同大学、专业也宜有不同的招生标准,引导学生发展不同的学科特长。
鉴于此,教育部必须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推进所有中小学进行多元教育、个性化教育。国家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不是计算机器,不能因为一门数学就忽略掉了其他学科,从而在科技树上畸形发展。或许,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兴趣班,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