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4 16:02:44来源:北京晚报
“这么简单不会做,你干什么吃的?”“这么笨呢,说几遍了不会记?”……每当辅导孩子的作业,不少家长就不自觉开启了“吼叫模式”,甚至患上“恐辅症”。一组家长“崩溃吼叫式”辅导作业的视频更是在网上久传不衰。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如此难题如何破解?认为,长期吼叫对于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无益,建议家长客观看待作业性质,少吼孩子,同时逐渐尝试“零吼叫”。
□尴尬的家长
开学后仅一周,用光吼叫“配额”
“昨天晚上刚跟他吼了一回。我已经定了这学期一个月最多吼一次。刚开学,配额就用光了。”鹏鹏妈在微信里跟鹏鹏爸吐槽。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字的读音。“有个‘高潮迭起’的词,儿子都上初一了,‘迭’字还不认识!我告诉了他,顺嘴要求他把拼音写给我。你知道他写个啥,‘dei’,提示了三遍,都没写对!”
谈起此事时,鹏鹏妈的语气已经比较和缓。虽然她和鹏鹏爸都是博士学历,但她自认为并不是“鸡血”妈妈。平日里同事和邻居对她的印象也是“温和、开朗、有文化味”,不敢相信她也会“吼”孩子。鹏鹏妈苦笑着自嘲:“养孩子后,才发现自己有人格分裂倾向。对孩子以外的人都能温和有礼,一碰到孩子学习,就分裂出一个暴躁、偏执的自我。”
鹏鹏妈回顾了陪孩子走的这一路,总结了一个规律:一、二年级时,总是“吼”孩子的坐姿和学习习惯;三、四年级时,总为孩子作业的对错上火;到了五、六年级,能把她惹急的,通常是孩子的学习态度。
如今,鹏鹏妈觉得“吼”孩子的次数已在减少,她也意识到“吼”孩子发泄的不过是坏情绪,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太大帮助。且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她也逐渐接受了现实,“孩子到底是不是那块料,到三、四年级时就能看个七八成了。我家孩子也就是中游水平,怎么学也当不了学霸,不必难为孩子。只要他学习态度端正,我也懒得较劲了。”
鹏鹏去年上初中后,她更加注意克制自己。上个学期,她印象中“吼”孩子的次数不超过十次,这个学期定了“最多吼六次”的小目标。“孩子也大了,快到青春期了,我也怕激化矛盾引发孩子叛逆。”虽然心里很清楚,但是鹏鹏妈还是没有克制住自己,开学第一周就爆发了,“做不到完全‘戒吼’,但是尽量少‘吼’是必须的。”
立“戒吼”目标,一边戒一边犯
小小妈已“戒吼”了三个多月。这中间,每次快到忍耐极限时,她都会迅速离开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刷手机。而她的这种改变源自于小小姥姥的劝说和小小的恐惧。
去年“十一”黄金周,小小妈带着小小回姥姥家度假。假期后两天,她陪着刚上一年级的小小做作业。小小的书写不好,小小妈忍耐了几次就开始拍桌子,母女俩吵闹了半个多小时才把作业写完。在小小去别屋玩玩具时,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的小小姥姥把小小妈叫到了厨房,让她反思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这么吼过,这么吼孩子是否有正面影响。“你这样吼孩子,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不听你的;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控制脾气,将来,孩子的脾气会比你更大;一个成年人对孩子说话,嗓门越高越没有涵养!”
姥姥的这段话触动了小小妈。从老家回来后,她开始克制自己的脾气。但十几天后,在小小用App复习英语、对一个内容几次都没有回答正确时,她又忍不住爆发了,“瞎戳什么,怎么那么笨呢。”小小妈烦躁地一脚踢爆了挂在墙边的气球,小小吓得哇哇大哭,扑上来拽住她的手。小小妈的烦躁突然消散,姥姥的话又浮上心头,她赶紧抱着孩子连声道歉。
相比之下,昭昭妈的“戒吼”行动显得较为失败。“基本没坚持住。就第一天坚持没吼,只是说话带点讽刺之类的,昨天又犯了。”昭昭妈说,昨天在辅导儿子数学作业时,孩子没有认真审题、概念不清,她详细讲解一遍后,想拉着孩子让他复述巩固,但孩子依旧不过脑子,随口就答错,没搞明白。“我最生气的是他的态度,这不是超纲的题,我讲着他还不认真听,一边摆弄着水杯,心不在焉。面对这样的情形,有几个父母能忍住不吼啊!”
“回头反思,当时再耐心说一遍也就好了。但那种氛围下就是不能忍。”昭昭妈说,她也明白“吼”不管用,每次事后也后悔自责,但就是特别生气。“零吼叫?我再试试吧,争取再坚持七天看看效果。”
□委屈的孩子
妈妈总为小事崩溃,“越喊越不想做”
面对经常“吼”自己的妈妈,孩子心里也有想法。
鹏鹏把妈妈的“吼”定义为“情绪崩溃”。他觉得妈妈总是容易为一些小事情而失去控制,而自己每次都是“很大度地原谅妈妈”。鹏鹏的这种认知来自于爸爸多次事后“抹稀泥”,“妈妈是女的,女性都比较情绪化,咱们男的得让着她。”对于妈妈指出的学习上的错误,鹏鹏也不太同意,“她在上学的时候,能保证自己天天作业都完成得完美无缺?每次考试都没有粗心大意?这种要求本身就是反人类。”
昭昭则认为妈妈脾气太急,“吼叫”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状态,更可能影响学习兴趣。“每次做作业,刚开始没多久就又吼又喊的。本来有点思路和状态,一喊我就蒙了,越喊越不想做,越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昭昭说,他希望妈妈能够和自己站在一条阵线上,共同去对付作业这个“敌人”。“两个人一起对付难题,而不是天天盯着我,催着我,要有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鹏鹏和昭昭表达了想法,但小小却因为妈妈的“吼叫”似乎变得更为沉默,这也促使小小妈妈反思得更彻底。
虽然最终小小的害怕还是被妈妈的安慰消解了,但从那之后小小拒绝再使用那个App,之前喜欢英语的她也失去了学习兴趣。小小妈妈自责不已,且也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之所以吼孩子,其实还是在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此外,小小妈妈也建议,孩子的课外作业尽量少让家长配合完成,批改也不应该交给家长。
□支招
“吼”百害无一利,家长需学四招
“家长也知道‘吼叫式’辅导作业不对、孩子压力大等,但就是控制不住,根本原因是竞争和评价机制造成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孙宏艳说。她认为,眼下孩子的成绩跟很多东西挂钩。比如,将来要读的学校、未来的工作等。“根本上还是竞争和评价的‘指挥棒’指的方向不对。”
在孙宏艳看来,“吼叫式”辅导作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对孩子的行为、情绪、心理、精神等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行为上,动不动对孩子“吼叫”,将遏制孩子的创造力。“容易把孩子的好想法吓回去。轻松愉快的氛围,将促进学习。”情绪上,家长的吼叫可能造成孩子焦虑、胆小、抑郁、晚上睡觉不踏实等;心理方面,长期“吼叫”将降低孩子自信,厌恶学习。“人对自我的判断其实来自于别人的评价。爸妈总是训斥,慢慢就降低了其自信,强化了自卑。”精神方面,精神状态不好,蔫头耷脑、唯唯诺诺,甚至可能受到精神刺激。
那么,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究竟该用什么“姿势”呢?孙宏艳给了四点建议。
首先,最根本的是家长要转变对作业的认知观念。“不会有哪次作业影响和改变人生”,把作业看成只是学习的诊断手段,心态就会好一些。第二,家长要学会自我情绪管控。“想发火时,不妨深呼吸三次,或者出去走一下;又或者,滞后三分钟再与孩子说话。”第三,做减法。“暴怒和情绪差是一种坏习惯。矫正坏习惯要用‘减法’。比如原来一周‘吼’五次,制定目标要求自己下周‘吼’两次,慢慢递减直至‘零吼叫’。”最后,家长要真正给孩子具体的帮助,而不是停留在唠叨和训斥上。“教育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需要提供具体的方法,更要等待孩子成长。比如怎样改掉马虎的习惯,怎样让孩子动感统合,眼睛看的和脑袋想的,协调表达到笔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