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7 16:04:13来源:北京日报
浙江一所高校学生近日发帖称,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了“家校群”,要将学生日常的奖惩、出勤情况通过群聊告知家长。对此,有学生调侃“学校是不是从幼儿园、小学的家长群获得的灵感”,同时质疑学校的做法是否正常。
对于学校这种做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高校把大学生当成中小学生来管理,难以接受。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家长不再是他们的法定监护人,他们要为自己的言行举止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从这个角度说,高校还把大学生当成中小学生一样管理,不利于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很容易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长不大的“宝宝”。
而且,很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远离家乡读大学,为的是摆脱家长对自己长达十几年的控制,获得相对的自由。高校建立“家校群”,实质上就让千里之外的大学生仍然生活在家长的监控之下,摆脱不了家长的影子。
但是,高校建“家校群”是不是完全没有必要?是不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笔者以为未必,大学生不必对高校建“家校群”的做法嗤之以鼻、冷嘲热讽、耿耿于怀。相反,高校建“家校群”有其必要性和作用。
虽然多数大学生已经成年,但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每年缴纳的学费和每天的生活费并不是靠自己劳动所得,而是由他们的父母提供。换言之,在经济能力上,大多数大学生跟中小学生并没有本质区别,起码没有实现经济独立。既然大学生在经济上依靠父母,那么作为对大学生供吃供喝的父母,理所应当享有知情权,有权了解孩子在大学的学习情况,这个要求不过分。然而,不少大学生并不愿意将自己真实的大学校园生活状况告知父母,高校只好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建立“家校群”,以此满足家长的知情权,从而让他们对孩子的大学生活更有信心,也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学业规划进行必要的督促,形成家校合力,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当然,高校建“家校群”应该提早立规矩,老师要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地在群里唠唠叨叨,引发学生反感。同时,还要警惕“家校群”变味儿,避免“家校群”沦为马屁群、广告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