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大学如此优待留学生

2018-08-09 09:28:27 来源: 网易

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当我们挤在独木桥上时,可能没想到,不远处还有一条宽得多的大桥,一群人从容不迫地走过去,轻轻松松就到了对岸。倒不是他们有什么超能力,只是穿上了一件叫“留学生”的马甲,路就变得好走了许多。

2017年,清华大学在国际本科招生中开始实行“申请+审核”的方式,就被质疑为降低录取标准。尽管清华解释说,新的录取方式门槛将会更高,但留学生更容易录取的争议仍然在。毕竟,人大附中的留学生们,考上清华北大人大的概率都是100%,而他们,确实长着中国面孔。

实际上,不仅是录取优待,2018年7月,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就发现,他们得把好宿舍腾出来给留学生,自己搬到没有热水器的宿舍。从住宿到奖学金,中国大学对留学生处处优待,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看重留学生呢?

奖金住宿,优待留学生

如果说录取不公平还没有那么直观,离我们还有距离,那入学后跟留学生的待遇一对比我们就能发现,“中外友好”绝对不是嘴上说说。

最明显的就是宿舍,当中国大学生只能挤在四到八人一间且没有空调的宿舍时,留学生甚至可以一到二人一间房,像北京师范大学给留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估计国内没哪个学校能提供给本科生。而且大多数学校的留学生都没有像中国学生那样的宵禁限制。

留学生宿舍样图 /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网站

有人可能说,留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也更贵,住得好是应该的。但其实这些钱跟为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对比根本不值一提。根据教育部报告,就国家级奖学金而言,2017年来华留学的48.92万名留学生中,享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便占11.97%。

乍看之下,11.97%这个数字并不大。但国家奖学金之外,还有各地政府所提供的奖学金,数目通常高达数万元,足以覆盖学费、住宿和生活费在内的大部分开销。

2012年5月8日,浙江大学,留学生迪妮莎给躺在地上休息的同伴递上一瓶可乐/视觉中国

而且,留学生的奖金覆盖率也非常高。虽然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但我们可以在各高校的独立报告中窥见一斑。例如,一篇统计了H大学(不难发现H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的状况的文章表明,在2017年总数为291名的留学生中,就有281名(96.5%)获得了奖学金。文章中写道:“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数量上来看,自费生数量明显小于公费生数量。”

而2017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篇报告也显示,在为留学生设置的各种奖金中,除去外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还有总量高达95.1%的外国学生都获得了来自中国的高额奖学金。

来华留学奖学金类型/董淼 等. 基层学校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分析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普通专科院校,也在2017年的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表示, “比较我校的其他学生,留学生获得奖学金机会更多,金额更大。奖学金数额和覆盖比例也是吸引广大留学生来我校学习的亮点之一”,并考虑继续增加奖学金种类和覆盖。

不难看出,来华留学生时无论从录取,生活条件,还是奖学金上都受到不少优待。这种优待只用“崇洋媚外”恐怕不能完全解释。对留学生的超国民优待究竟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响应政策,扩招留学生

中国早就有留学生。在新中国早期,来华留学生多以打破西方封锁,联合社会主义盟友为目的。到了21世纪,政府与国内高校愈发认识到了国际化的重要性。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口号下,无论是教育部的顶层设计,还是各大学的建设方案,都将国际化列为创立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

在国际化的大潮下,教育部2010年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中就作出了这样的规划:“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虽然在2011年中国便已接受多达29万留学生,成为英美之后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但这50万的数量却给高校下达了全新的艰巨任务,各大高校便开始了全面扩招的历程。

同时,近年来开始的“一带一路”也是促进高校国际化的另一个政策风向。作为“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招募留学生成为了建设沿路国家关系、增加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尽管“一带一路”概念在2013年才被提出,但2016年全国大量省市高校便已经完成教育对外开放规划。

2018年4月12日,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在沈阳医学院召开沈阳高校扩大留学生规模工作现场会/视觉中国

留学生数量是响应国家政策,建设大学政绩的最直接体现

。在2017年,这个数字已迅速提升到48.92万。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已达到占全部来华留学生总量比一半的水平。

怎么能在短期内迅速吸引这么多留学生,超国民待遇肯定功不可没。

由于中国并不是发达国家,英语教学层次低,汉语非常难学且文化影响力不高,学历的国际认可度也低,相比传统的欧美留学目的国甚至是与日韩比也并没有优势,因此在留学吸引力上存在先天不足。同时,作为政策目标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在中国上学,学费生活费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在这种境况下,就得考虑怎么才能吸引留学生。

2018年7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外国留学生展示篆刻作品。张畅(湖北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然而,教育水平,国际声誉,国际化程度等却很难一蹴而就,对许多留学生而言奖学金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花费上涨,可能会停止在中国留学的计划。高额的政府奖学金几乎成了当前情况下最可能的选择。2017年的一篇研究中也直白地指出:政府将吸引留学生视为一种战略行为,高等院校将吸引留学生视为提高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这直接导致了政府奖学金迅速增加。

而留学生宿舍这么好,与其说是为了吸引人才,不如说是因为中国大学宿舍太差,而留学生宿舍质量却决定着大学评估结果。

只有通过认证后,学校才有资格成为政府奖学金和其他相关拨款的接收方,并将学校名字放在对外留学宣传的网站和名录上

大学要招募留学生,首先得考虑如何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因为。

2016年12月23日,沈阳农业大学,留学生圣诞搬新家,大学宿舍装扮一新似“别墅”/视觉中国

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体系中,留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是评估的重要内容。办学条件,管理与服务相关的硬件条件加起来占了总分的45%。从这点来看,校方把钱花在哪里更值,一目了然。就算让现有的中国学生腾出空间去其他地方挤一挤,把位子让给留学生,也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不过,也不能说教育国际化全是面子工程,对于想要自立自强的高校来说,国际化还是有着实打实的好处的。

提升排名,就靠留学生

国际化水平对高校的世界排名有显著的影响

在满足政策风向的同时,增加国际化另一个最明显的好处是:排名。要评估高校的实力,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各大榜单上的排名。而。

在QS排名的6项排名算法中(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师生比,文献引用数,国际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国际教职工与国际学生数目相加占比10%。这个数字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在激烈竞争中却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例如,如果清华在国际化上的评分能与北大相当,即使在学术水平上毫无进步,排名也将上跃一位并取代位列16的哥伦比亚大学,若国际化比例能与哈佛和麻省匹敌,则清华将超过伦敦大学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世界前十。

如果提升国际学生比例,清华的世界排名就会迅速提高/作者制图,数据来源: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国际化水平作为一个大学排名指标,不仅仅在QS排名,另一世界知名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也是如此。即便是成立之初并不看重国际化,而是极度偏重国际学术奖项和论文引用的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近年来新推出的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也引入了国际学生比例这一参考项。

对于高校而言,踏踏实实的投资科研质量与学术声誉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但是若能花大价钱招揽留学生和国际教职工,即便教研水平没有实际变化也能实现在世界地位上质的飞跃。像很多在国内久负盛名,国际排名上却被边缘化的中国大学,比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人民大学等,仅仅是增加国际学生数量就足够在许多排名中从无到有直接提升。

除此之外,国际化带来的英文支持也是支撑大学在国际上爬升的重要动力。现代通行的国际学术评价系统严重偏向能熟练使用英语的地区,很多研究都指出:英语是全球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大多数重要的论文都以英文的形式发表,而熟练掌握英语可以大大提升发表的成功率。这经常导致不以英语发表的学术成果遭到学界的无视。

2012年5月15日,杭州,意大利留学生福贝在练习汉语写作时遇到了一个不太明白的词语/视觉中国

投资留学生,尤其是将来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硕博生,对于学校的学术声誉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上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而且,作为通用语言,英语世界的曝光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世界,使用英语的学校和研究项目能更容易获得商业关注和投资,使用英语的国家/大学也更容易招募留学生。所以对中国来说,

不过,在这个偏重英语的国际教育大环境下,何止是海外来华留学生受到优待。青年千人计划,各省各市各高校动辄几十万招募名校海归博士等,不也是对国内学子的歧视吗?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2]顾承卫, & 崔业松. (2016). 上海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实施情况初探.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4), 28-33.

[3] 南京大学:南京市政府奖学金信息

[4] 张汶军, 田丛苗, & 邓道君. (2018). “一带一路” 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困境与对策——以H大学为例. 世界教育信息, 31(3), 26-31.

[5] 董淼,李滚,刘洋, 等. 基层学校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分析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 教育

现代化,2017, 4(23): 110-113.

[6] 李炜. (2017). 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与服务探析——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考试周刊, (30), 2-3.

[7] 教育部2018年预算

[8] 2012: 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推动来华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结题稿);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科研课题 _2011w002

[9] 陈昌贵等(2010):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

[10] 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11] 浙江大学报:推进国际化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12] 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数据观丨“一带一路”沿线成来华留学生主要来源 人才交流呈宽领域多层次特点

[13] 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

[14] 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高等教育目的地国

[15] 教育部: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16] 栾凤池, & 孙伟. (2018). “一带一路” 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意义, 问题及对策.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4(1), 7-17.

[17] Altbach, P. G. (1999). The logic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Tertiary Education & Management, 5(2), 107-124.

[18] Wildsmith-Cromarty, R., & Conduah, A. N. (2015). ‘Push’ and ‘pul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arning of destination languages by immigrant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African Languages, 35(2), 147-155.

[19] 韩丽丽. (2017). 如何提升来华留学教育的竞争力——基于规模总量和学历结构视角的经验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5), 18-30.

[20] 新疆大学自费与非自费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21] 康乐, 冯昕瑞, & 哈巍. (2017). 政府奖学金院校名录对自费留学生的信号作用. 教育与经济, (1), 87-96.

[22] 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23] 高 等 学 校 来 华 留 学 质 量 认 证 指标体系

[2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5]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26] QS Methodology

[27] 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

[28] ARWU Greater China Ranking

[29] J?ns, H., & Hoyler, M. (2013). Global geographi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Geoforum, 46, 45-59.

[30] Altbach, P. G. (2012). The globaliz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rankings.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44(1), 26-31.

[31] Cargill, M., & O’Connor, P. (2006). Developing Chinese scientists’ skills for publishing in English: Evaluating collaborating-colleague workshops based on genre analysi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5(3), 207-221.

[32] Mohrman, K., Ma, W., & Baker, D. (2008).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in transition: The emerging global model.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1(1), 5-27.

[33] Hultgren, A. K. (2014). English language use at the internationalised universities of Northern Europe: Is there a correlation between Englishisation and world rank?.

[34] Hazelkorn, E. (2009). Rankings and the battle for world-class excellenc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1(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