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师对亚裔的偏见 华裔在美国成长遇尴尬

2018-07-16 14:20:46 来源: 中国侨网

7月16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张家住在农村,他们的家是一栋草顶砖房。许多亲戚跟张家人一起生活,叔伯、姑姑、祖父母和父母孩子们住在一个房子里。这在中国很普遍。”

“张家不开车,他们骑自行车。他们有收音机,但没有电视机。当他们想看电视时,就去镇政府楼里看。在中国,每60个人拥有一台电视机。”

……

爸爸来的国家 真这么穷?

看到社会学课作业出现这样的阅读内容,一个华人父亲怒了,他在页白处留言:“这大概是40年前了吧。请睁开眼睛看看,不要教给我孩子错误的信息。”并拍照发到当地华人微信群。

很快,大纽约地区一个教师群也传开了。向群里求助的郭苏萌老师,是这家人的邻居,对此也很生气。“他们该向校长投诉吗?还是找出版商论理?”

老师不做研究,灌输陈旧的中国印象,配图是穿和服的日本人,孩子根据阅读做填空题。而后她致电家长说:这只是个趣味故事(fun story)。

美国学堂出现此类信息和玩笑的频率不低。高中中文老师莉莉朋友的孩子有一次碰到,学生们还当堂笑起来,令她感到尴尬。

“这大概是许多华裔小孩的成长必修课。”女儿已读大学的刘波感慨。女儿曾经很受伤,一度跟父母疏远,不想说中文,嚷着要美式食物,一提到中国就想撇清关系。“那个时候中国比较穷也是事实。她是美国出生嘛,就觉得自己不该背这个锅。自信心很受打击。”

成长过程中,刘波的女儿好几次被问道:“你原籍哪里?”(Where are you originally from?)后来是过了青春叛逆期,她会平静地回答,自己是纽约人。

妈妈的午餐盒 为何不一样?

之所以不想吃中餐,背后是有故事的。刘波的女儿没具体说,但有一次给母亲发了一段2016年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亚美频道制作的“午餐时分”(Voices: Lunch Box Moment)视频。

其中一名受访者的小学同学,在看到她的午餐盒后大叫,“老天,我们知道你穷,但你没必要吃地毯和墙纸!”另一名受访者因为没带花生酱果酱三明治,瞬间感觉自己是“外人”。刘妈妈一看,眼眶就湿润了,想起女儿那时候拒绝吃煮熟的中式蔬菜,说颜色“恶心”。母女大战几百回合,最终是大人认输。

而视频是女儿发出的和解信号。后来每次返校,女儿都要嘱咐妈妈包饺子,让她带回去给室友尝鲜。

如今她还研究中餐厨艺,因为一些同学特别喜欢吃。“大学里的孩子毕竟成熟了,对其他文化好奇里面更透出尊重,不像小孩子说话不经大脑思考。”刘波说,女儿也在挫折中长大,以前让她受伤的,现在让她更坚强。

理科没考A 你真的是亚裔?

当然,亚裔在校园并不缺闪光时刻,学业名列前茅,常常是模范生。然而,“所有亚裔孩子理科都好”、“亚裔孩子就是聪明”,就如同“中国人都会功夫”一样,在莉莉老师看来,纯粹出自偏见。

“其他族裔说这些话,是因为他们对亚裔缺乏了解,又受电影电视社交网媒体等等影响。”莉莉老师说,她会鼓励华裔学生不要生气、也不要害怕。不妨把这看作纠正其他族裔对华裔偏见的大好机会。

“事实上,好多美国人一辈子不出国的,对中国印象很陈旧。包括好多美国老师。”谈到社会学课作业事件,莉莉老师这么分析。

老师电话中对家长解释说,她父母每年都去中国,“中国很漂亮。”当家长问是否有把眼中所见告诉学生时,老师回复“我只是告诉他们中国的历史。”

改变刻板印象 你要怎么做?

认识上要做改变往往很难。不说一般美国教师可能对亚裔存在偏见,从学习上来讲,会不自觉施加更多压力。据林家姿老师观察,“觉得华裔小孩的数学就应该要很不错的,很多时候是亚裔老师自己,他们甚至又会抱以更高期待,觉得他们应做得更好。”

林弟弟小学三年级时候的韩裔老师,每次开家长会,都会提到他的数学不是很好,或家长需要监督他的兴趣爱好。“虽然她的出发点不错,可我弟弟的成绩并没有很差。”林老师说,由于老师的意见,那一年母亲一直以为弟弟需要课后补习。

面对偏见怎么办?莉莉老师推荐反问的方法,最好用请教的口吻,如,“我想问一下,亚裔真的应该数学很好吗?”语气掌握得法,反而可化尴尬为幽默,也提供对方一个反思机会。

“有时也可以找华裔教师、或指导老师寻求解决办法。”莉莉老师说,纽约市教师在这方面进修机会不少,比如教育局就提供全体学生尊严法(DASA)、内隐偏见(Implicit Bias)等培训。